
足迹生态复原图。巴西国家博物馆毛里利奥奥利维拉绘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团队和沈阳师范大学、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发现并研究了白垩纪奔跑速度最快的兽脚类恐龙行迹,其速度可达45千米/小时,为深入了解中型兽脚类恐龙的奔跑能力提供了最新实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内蒙古鄂托克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保护恐龙足迹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队发现了一个新的足迹化石地点,识别出大型和中型两种类型足迹化石,共组成4条行迹和2个孤立足迹。
其中一条中型兽脚类恐龙行迹由5个连续足迹组成,单个足迹平均长为25.25厘米,复步长达5.3米,显示造迹者正处于高速奔跑状态。研究人员利用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计算出其奔跑速度分别高达45千米/小时和414.9千米/小时。它刷新了全球范围内白垩纪时期兽脚类恐龙的最快速度纪录。
另外3条行迹和2个孤立足迹为大型兽脚类恐龙所留,单个足迹平均长44.92厘米,复步长为2.5米。造迹者处于正常行走步态,对应速度为6至8千米/小时。研究者近期对行迹起始位置覆盖的表面泥土进行清理,已出露足迹69个,行迹长度增加至81米,为目前国内兽脚类恐龙最长行迹纪录。
新发现的快速奔跑行迹与大型兽脚类恐龙行迹共存,研究者推测造迹恐龙之所以会快速奔跑,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捕猎食物,另一方面不排除躲避大型兽脚类恐龙的捕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5-1657-7
(原标题为《白垩纪时期兽脚类恐龙能跑多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