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雨天撑把伞背痰盂出去,天黑也只能自己解决。翻修了之后用起来很方便,晚上起夜再也不用往公共厕所跑了。”
田依平住在杨浦区国京路41号,今年已经79岁了,如今终于告别了延续半个世纪的“拎马桶”生活。站在新改造的卫生设施前,她面带笑容一次次强调“真的很开心”。

巨鹿路280-288号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 。
小小一只马桶,可以是很大的民生,可以是“人民城市”的细微注脚。
市住建房管部门表示,改造期间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聚焦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充分同群众商量、听群众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拎马桶”改造成为群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过程,成为全力回应民心所盼、民生所需的生动实践。
讲旧改故事总要提到蕃瓜弄的变迁,漫长时间里的一次次涅槃,也长出了“蕃瓜弄群众工作八法”。而针对涉及“拎马桶”改造的旧住房改造,蕃瓜弄累计召开“一户一方案”讨论会26场,通过征集居民意见,设计出47种回搬房型方案,尽最大努力满足居民诉求。
改造过程中,马桥镇老东街打造“共同缔造法”,推动房管部门、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租户等五方主体各抒己见,反复征询并吸纳居民意见。闵行区浦锦街道也把沟通工作做到“家门口”,选择居民的休息时间上门走访,耐心细致地讲解施工流程、工期安排以及降噪防尘措施。
在基层,每一只改造完成的“马桶”背后,都是一次次的上门排摸和政策讲解。而改造完成也不是终点,对已完成改造的点位,特别是因排管条件不足采用加装“电马桶”方式的,工作人员仍会定期回访加强日常维护,切实做好托底保障,今年以来已回访 800余人次。
“拎马桶”终成历史,上海城市更新则步履不停。积弊既除,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更多盼头。何为民生?何为“以人为本”?说到底不过就是为了79岁的田依平告诉记者的那句话——“现在,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