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今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召开,来自海内外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一百多位学者与会。在上午的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引驰教授致辞。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致辞内容。

首先,欢迎和感谢各位光临复旦第五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在复旦有悠久而持续的传统,郭绍虞、朱东润两位先生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研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最重要代表人物: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一九四零年代出版时大概是最丰富而完整的一部,它以武汉大学讲义为底本写成,当时发的讲义篇幅宏富,曾被同侪戏评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工”;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两卷本在一九三零年代出版上卷,一九四七年出版下卷,为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结穴经典。
事实上,前辈们在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的工作,如今看来,有更为丰富多样的尝试:过去陈钟凡一九二七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被认为是开山之作,不过现在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等整理、出版了胡小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修辞学史讲义;我们复旦的郭绍虞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之前,也有相关的工作,复旦大学图书馆在今年上半年收购了一批郭先生的手稿,其中一部为一九二零年代前期经过胡适、顾颉刚两位先生推荐任教福州协和大学时撰写的《中国诗式概论》(抄写在协和大学的稿纸上),还有一部一九二零年代后期大约在中州大学任教时打印的修辞学讲义(夹含许多后来的批补文字和抄录文献,所用为燕京大学时即采用的“照隅室”纸笺);前者与陈子展先生在复旦授课的“中国文学批评讲义”,我们都在整理过程中,期望明年在我们复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的刊物《中国文学研究》上刊布。
在郭、朱等先辈先生之后,复旦从一九五零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镇,诸多专题研究之外,王运熙、顾易生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和《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可谓一代之典范,是历时性疏理、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总结性大著。此后如黄霖教授、蒋凡教授、杨明教授等一大批复旦学者继续拓展着此前的学术研究,各位原本就是王、顾两位教授主编的多卷本批评史著作的主要参与者,而新的课题和方向持续展开,如黄霖老师就先后主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国分体文学学史”与“古代文学名著汇评”等一系列的研撰,成果丰硕,前景广阔。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是学界共同的事业,回顾复旦诸先生的长期研究和成就,与海内外诸多同道互通声气、协作努力是研究史上的事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学术精神。一九六零年代郭绍虞先生编撰《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本,就邀请夏承焘、钱仲联、马茂元等诸位先生承担重任;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初上海召开过就复旦和南京大学两校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的讨论会,先父曾撰有详细的回忆文字(陈谦豫《锦江饭店的四天——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座谈会纪要》,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国文论的道与艺》);王元化先生一九七零年代末出版《文心雕龙创作论》,早先的文稿在一九六零年代就曾请教于郭绍虞先生;华师大的徐中玉先生与朱东润先生交谊很久,他们在沪江大学时代就是朋友和同事,我在华师大中文系的陈列室见到过朱先生一九五零年代赠给徐先生的著作(签名出乎意料地很细小),在我的印象里,王、顾两位先生指导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生答辩常常邀请徐先生和先父以及郭豫适、齐森华先生参加,在座的许多教授应该都可作证;北大的张少康教授延续杨晦先生的学术构想,一九八零年代编辑《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曾来复旦与王运熙先生见面,张伯伟教授曾告我,当年他有意投靠郭绍虞先生的博士生,来沪见了王运熙先生,他投贽的一篇论文,即由王先生推荐给张先生发表了;复旦与北大在古代文论方面的学术往还很多,在座的汪春泓、周兴陆两位教授便是先后在复旦读书、工作后到北大担任文学批评史教研的;北向谈到北大,南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座的吴承学、彭玉平教授都是王运熙先生的高足,当今学界文体学、词学的领军翘楚……复旦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有其作为学术重镇的历代的努力,也与学界的交往、合作紧密相关,由此而言,我们今天在复旦汇聚一堂,必定可望推进我们共同的中国文论的学术研究。
这次的会议,百余位学者拨冗光临,贡献智慧,课题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相信各位在会议期间一定会有许多的交流、攻错,获得很大的启示和收益。我个人非常之期待。如果要对目前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表达一些个人的观感,或许是在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的同时,我们是否有一些共同的关切和努力方向:过去一百年,历史地疏理中国文论的传统、横向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框架系统、发掘传统文论的现代价值和生命力等等,都曾是一时期内研究者们悬诸心中的关切,而今,似乎古代文论的研究百舸争流、多元并进,那我们是否有那样的一个关切在呢?在完成了复旦多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系列的研撰之后,黄霖老师曾着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研讨;最近蔡宗齐教授推出了他的《中国历代文论要略》三卷和《中国历代文论评选》三卷,是历经四十多年在中西对照的视野中观照和定位中国文论特质的工作……或许我们值得考虑,具体的研究之推进,如何形成我们这一时代的学术共业,因应时代的要求,提供出这一时代的有方向性的响应。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