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调研发现,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将“固收+”类理财产品作为营销重点,部分产品近期业绩表现突出,有产品凭借挂钩黄金策略实现了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超10%。
在当前低利率与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多资产、多策略配置已成为理财行业共识。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引入与股债相关性较低的多元资产,有助于分散风险、拓宽收益来源。但投资者也需注意,多资产多策略的“固收+”产品风险等级相对较高,其收益与市场行情紧密相关,需根据自身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理性配置。对理财公司而言,构建工业化、标准化的资产配置体系,成为控制风险、守住投资者收益预期的关键所在。
多策略“固收+”产品收益亮眼
近期,记者走访多家银行营业网点了解到,“固收+”类理财产品正被重点推荐。
记者注意到,一款由兴银理财发行的固收增强类产品,最新业绩显示,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10.77%,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1.28%。
“这款产品以固收类资产打底,配置权益类、可转债、衍生品类等风险资产的占比为5%-10%,主要与金价挂钩。今年以来黄金市场较热,产品的业绩表现也较好。”北京市西城区一家支行的工作人员表示。
从兴银理财最新披露的该产品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来看,这是一款黄金策略主题“固收+”产品,在前期依赖固定收益票息完成建仓后,风险特征更多呈现黄金资产投资属性。“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产品收益会随着黄金市场波动而变化,建议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配置。”上述兴业银行工作人员说。
记者调研发现,今年以来,多资产多策略“固收+”类产品逐渐增多,成为银行销售人员吸引客户的法宝。
北京市丰台区一家支行的理财经理为记者推荐的一款嘉益系列“固收+”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超9%,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6%。“这款产品固收资产占比不低于80%,主要配置一些高评级债券;增强部分会根据市场机会灵活配置股票、商品、衍生品、另类资产等,充分利用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高分散性进行多元配置。”
多元配置穿越周期
业内人士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用多元配置穿越周期,向风险资产争取收益是大势所趋。
工银理财董事长吴茜近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圆桌论坛上表示,当前资管行业在投资管理和组合配置上面临较大挑战,多资产、多策略成为行业普遍共识。银行理财要坚守资管赛道的差异化定位,从“资产驱动”走向“策略组合能力驱动”,提升产品业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当前利率中枢中长期下行的背景下,拓宽收益来源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化的资产组合。纯固收类资产或单纯的股债搭配,在特定市场情况下可能并不理想,债券难以有效对冲股票波动,其走势与股票市场相关度较高,因此,理财公司都在探索引入更多低相关性资产,如黄金、商品、境外资产等,目的是通过资产的多样化配置来降低风险并捕捉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投资机会,扩大收益来源。”某股份行理财公司多资产投资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选择投资策略以及配置不同收益特征的资产,对以固收见长的理财公司来说存在一定挑战。同时公司对产品的风险和波动控制有严格要求,例如我们要求即便是高风险产品,最大回撤也不能超过2%。”上述多资产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探索复制性强的投资范式
记者发现,业绩表现突出的多资产多策略“固收+”类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多数为R3,普遍高于纯固收类产品。且各个产品之间预期收益率差距较大。例如,随着近期黄金价格的波动,部分黄金策略“固收+”理财产品的近一个月年化收益已降为负值。
“因为会配置一小部分风险资产,所以风险等级会略高一些,有一定投资经验且风险评估等级相配的客户可以购买,适合追求稳健收益基础上能接受较大收益弹性的客户。”上述招商银行理财经理表示。
“但产品业绩表现与市场行情有较大关联,比如在今年债市回调,权益市场、黄金市场走强的情况下,很多‘固收+’产品业绩波动小于纯固收产品。‘固收+’产品所加的部分产生的收益弥补了传统债券类资产收益的不足,有效分散了风险,增强了整体收益的韧性。”上述招商银行理财经理说。
吴茜认为,理财公司下一步要结合理财资金在负债端、产品端和资产端的特点,构建一套符合理财客户风险收益特征需求的工厂化、工业化管理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控制、标准化输出,打造风险可控、可复制性强的资产配置新范式,真正通过理财投资底层逻辑的重塑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牢牢守住投资者对收益确定性的核心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